2016年,体育大年,也是体育产业的欢欣时节。5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值将超过3万亿元。而早在2014年10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已经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拥有5万亿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与两个庞大数字相呼应的,是体育产业不断走高的收购价格和版权交易额。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体育产业从未如此这般火热。
海外资源收购潮 赛事版权争夺战
得益于《意见》的出台,嗅到商机的巨头企业开始进军体育产业,其中体量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的莫过于万达和华人文化两家。他们率先斥巨资,收购海外资源。
万达老板王健林曾说,文化、体育、金融等产业资源,特别是上游产业资源,基本已被欧美企业瓜分,只有通过并购才能获得。对于“先天不足”的中国体育产业来说,收购海外资源是趋势所在,但鉴于市场化程度不同,克服“水土不服”是收购完成后的首要任务。
电商出身的阿里巴巴显得较为保守稳健,主攻体育媒体、赛事运营和票务以及体育周边,将电商平台应用在体育产业当中。从成立之初,阿里体育就选择“短平快”的玩法,利用粉丝基础和平台优势快速切入,通过与拜仁和皇马等全球有影响力的俱乐部和明星合作,逐步打开市场,进而注资拥有较多赛事版权的体育公司,间接从中获利。
与试图打造完整产业链的乐视不同,社交大户腾讯目前只着眼于深耕N B A这一赛事IP。以5亿美元拿下N B A五个赛季的网络独家直播权显然只是第一步棋,其更大的野心背靠Q Q、微信等平台资源培养用户黏度,逐步试水付费内容,并通过游戏开发实现变现。
2015年,赛事的版权价格形成爆发之势,但拿下版权后面对的一个难题是———谁来买单?
中国用户尚未形成付费收看赛事的习惯,如短期内急促地推行付费观看,必然会导致用户流失。当然,也应该看到,付费观看是市场选择的新秩序,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电视的终端功能弱化的共同结果。
老兵新秀齐来淘金 体育公司谋求上市
在各大公司布局体育产业生态的同时,不少体育公司也开始谋求上市和登陆新三板。继早期的中智华体、欧迅体育、恒大淘宝、高德体育等登陆新三板之后,最近虎扑体育也向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书,拟登陆上交所,在创业板上市。据悉,目前成功挂牌新三板的体育类公司已近二十家,分别布局在赛事票务、场馆建设、平台搭建等方方面面。
从目前已经上市的体育公司来看,贵人鸟、李宁、特步、安踏等体育产品公司仍旧占据主体地位,这也和目前国内体育用品和衍生品产出在整个体育行业占比高达80%的事实不谋而合。近两年,马拉松热潮席卷全国,可以预见,对穿戴设备和体育用品的巨大需求将继续推动体育产品和衍生品公司扩张业务,与更多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
而随着V R技术和网络直播平台大火,一批精耕“粉丝经济”和科技产品的创业公司,也陆陆续续加入到淘金潮中来。受益于电竞行业的风生水起,网络直播平台成为了香饽饽。此外,运动健身类A PP异军突起,竞争激烈,虽然或多或少难逃同质化竞争、盈利受阻等现实困境,但是市场仍处于红利期,仍大有可为。除了赛事版权,明星开发、体育综艺、体育旅游、体育产品及周边等方面前景广阔,有待开发。
一言蔽之,目前国内的体育产业,仍是处于以资源导向的粗放型产业。诚然,几家大企业的“买买买”显然无法支撑起整个产业的春天,但是没有这些资本的投入,就没有各类赛事的版权,更没有随后一大批体育创业公司的兴起,体育产业的未来也无从谈起。另外,虽然目前各大巨头看似在“各扫门前雪”,但是版图扩张的背后是对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的一致需求,逐利益而动的各公司必然迎来牵手合作的时候,唯此整个产业朝着更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上一条:关于健身器材市场的全球性研究分析
下一条:春节健身 每天10分钟做硬汉操 |